匈奴往事:失我焉支山,令我婦女無顏色
有這樣一首古詩,傳頌千年,成為經(jīng)典之作。有這樣一首古詩,結(jié)構(gòu)及其簡單,單句重復(fù)三遍。有這樣一首古詩,記載了漢人與匈人的百年戰(zhàn)爭,他本是一首匈奴的民謠,因匈奴沒有文字,只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傳唱著,它如此平常,而蒼涼悲壯,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,匈奴早就淹沒在歷史的風(fēng)塵中,但作為匈奴的對手,我們的祖先記下了他們的歌謠,無論是通過貿(mào)易中的交流,還是戰(zhàn)爭中獲取的俘虜-具體的方式我們不能得知,但千真萬確,漢人記下了這一首而不是其他的民謠。哪怕只是看著這幾句簡單的文字,我也能感受到兩千年前的漢人,在竹簡之上的欣喜與驕傲。
讓我們來感受一下,匈奴人的悲傷:
失我祁連山,使我六畜不蕃息。失我焉支山,使我婦女無顏色。
失我焉支山,令我婦女無顏色。失我祁連山,使我六畜不蕃息。
亡我祁連山, 使我六畜不蕃息。失我焉支山, 使我嫁婦無顏色。
今日的青海省、甘肅省,在漢代以前曾經(jīng)是匈奴渾邪王與休屠王的牧場,而祁連山的名稱,也是由匈奴人所命名,他們的“祁連”,指的是“天”。焉支山又稱胭脂山,盛產(chǎn)胭脂草,是匈奴民族重要的顏料產(chǎn)地,丟失了胭脂山之后,匈奴的女人再也沒有可以化妝的工具。宏大的戰(zhàn)爭就這樣和個人生活關(guān)聯(lián)在一起,而在這首沉重的古詩背后,是漢與匈奴百年的戰(zhàn)爭。
我不知道先人是如何看待匈奴人的失意的,也許也曾有過同情和體諒,但更重要的,是守衛(wèi)了漢家疆土的平安。匈奴人曾經(jīng)遭受的苦難,漢人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(jīng)經(jīng)歷過了,甚至秦修長城,以拒匈奴,不惜征發(fā)天下民力,求萬世治安事。我們的百姓所受的苦難也一樣不少,為了抵御匈奴而創(chuàng)造的長城,在后世成為歷朝歷代一個重要的防御工事,長城以內(nèi),即是漢土。長城以外,有時候則不是漢土。而這一道在21世紀的今天成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長城,在他修筑的時候百姓所遭受的苦難,比匈奴婦女的胭脂要更加沉重。我們的先民甚至留下了孟姜女哭長城這樣的故事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,王侯將相寧有種乎,秦朝匆匆而亡,漢朝便接過了和匈奴作戰(zhàn)的責(zé)任。
前有白登之圍,后有和親之恥。
至漢武帝,公元前121年,匈奴又一次入侵我河北懷來?;羧ゲ⒈鲭]西,過焉支山,短兵相交,大獲全勝。同年,霍去病將騎兵五萬,出北地二連里,至祁連山尋得匈奴主力,大戰(zhàn)竟日,俘虜三萬余人,匈奴渾邪王部被徹底擊破,余部逃亡漠北。從此漠南無王庭,有史漢家第一功。
在流浪的路上,逃難的人們唱出了這支歌。而飽受戰(zhàn)亂之苦的漢人記錄下了這首歌,這既是勝利的里程碑,也是苦難的一個終結(jié)。讓胡馬遠離漢土,讓和平永駐人間。
- 上一篇:黑水國遺址——小月氏國國都 2019/2/19
- 下一篇:匈奴悲歌:失我焉支山,使我嫁婦無顏色 2019/2/19